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文字解读:《信阳国家基本气象站及天气雷达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25—2035年)》

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xinyang.gov.cn 时间:2025-10-27 来源:信阳市气象局


  一、出台背景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是气象探测的重要基础,为规范信阳国家基本气象站及天气雷达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各类建设活动,提高天气、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确保获取的气象探测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证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信阳实际编制了《信阳国家基本气象站及天气雷达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25—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起草过程

  为确保两处国家级观测站点正常运行和数据准确性,信阳市气象局结合实际,牵头起草《规划》,并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研究评审,按照有关要求,通过门户网站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向浉河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和市通管办等8家单位书面征求意见,其中1家单位提出修改意见,已进行充分沟通并采纳。最后经市政府合法性审查,于2025年9月15日经信阳市人民政府第10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三、主要内容

  《规划》由四部分构成,分别为《规划》的总则、规划内容、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附则以及附表8张,明确了《规划》的目的、任务和期限,确定了保护的总体要求,划定了保护范围。《规划》是信阳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天气雷达站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在规划、建设、改造、控制、保护与管理中的法定性文件,是气象台站周边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自《规划》批准公布之日起,在规划范围内进行规划、建设、改造,保护与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划。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

  本规划经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后,划定的保护范围内的用地和建设项目须与本规划提出的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相协调,不得对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取气象探测信息造成影响。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划划定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审批建设项目和建设用地;对于在核心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如果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规划部门予以规划,同时建设单位或业主应将建设实施方案报气象部门备案。

  五、《规划》的特色亮点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该《规划》坚持城市建设规划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气象观测站的位置和探测环境要求,合理布局城市建设项目。通过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的明确界定,更好地规划城市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保障资料准确性,提升气象服务质量。该《规划》确保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为应对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精确的气象依据,《规划》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和行为提出科学、严格的控制和保护要求,并提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六、关键名词解释

  “地面气象观测站”:为开展长期连续地面气象观测,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以及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他有关部门设立的地面气象观测场所。

  “国家基本气象站”: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

  “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须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障碍物”:观测场以外高于观测场地平面1m以上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作物等物体。

  “高度距离比”:障碍物高出观测场地平面以上部分的高度与该高度点在观测场地平面的投影点至观测场点之间的距离之比。

  “遮挡仰角”:从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的地面向该障碍物可见的最高点看去,视线与视线在观测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夹角。

  “日出/日落方向”:是指所在地夏至日的日出/日落方位和冬至日的日出/日落方位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区域。

  “影响源”:对气象要素代表性或气象仪器测量性能有影响的各类源体(注:包括热源、污染源、辐射源、电磁干扰源等,如铁路、公路、水体、垃圾场、排污口等)。

  “波束宽度”:天线方向图中最大辐射方向两个半功率点之间的夹角。

  “障碍物”:对雷达所发射和接收的高频电磁波产生遮蔽和影响的物体。

  “遮挡仰角”:从雷达最低工作仰角开始抬升波束直至其下边沿离开障碍物时的角度,即从存在遮挡至遮挡影响消失时波束下边沿的抬升角度。

  “遮挡方位角”:障碍物对雷达波束形成遮挡,雷达波束边沿(-3dB)进入障碍物区域时所处方位,与雷达波束边沿(-3dB)退出障碍物区域时所处方位之间的夹角。


  解读单位:信阳市气象局

  联系电话:0376-6689210

  原文: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信阳国家基本气象站及天气雷达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25—2035年)的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