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市政府有关部门:
信阳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3月28日
信阳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为全面推进信阳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茶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深化推进“1335”工作布局,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贯通产加销、融合茶文旅,推进茶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提高全市茶产业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一条绿色底色足、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联农带农紧的茶产业生态链,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围绕“大品牌、大企业、大市场、大融合”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推动产业升级,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茶叶品牌,健全市场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融合,着力构建文化铸魂、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茶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推动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全市茶园面积保持稳定,茶树良种化率逐步提升,绿色茶园认证面积达到70万亩,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达到1万亩;全市茶叶总产量达到10万吨,涉茶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全市新培育1—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茶叶龙头企业,2—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茶叶龙头企业;实现全市茶叶出口量突破1万吨,货值力争达到3亿元。
三、推进措施
结合国内外茶产业发展形势和我市茶产业发展实际,紧紧围绕“三茶统筹”,重点采取以下措施推动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文化引领,提升茶产业发展软实力
1.加强茶文化传承保护。组织开展茶文化调查研究,深入挖掘整理本地茶史、茶俗、茶歌、茶技、茶艺、茶品、茶人等茶文化相关资料、遗存,保护、修缮茶文化遗址、遗迹,将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布局,建立茶文化档案和保护名录。开展茶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申报工作,建设“信阳毛尖”非遗传承基地,培养认定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弘扬茶文化。到2025年,全市“信阳毛尖”非遗传承基地达到1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到35人。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教育体育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各县区政府)
2.加强茶文化宣传推广。普及茶文化知识,组织开展茶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营造茶文化氛围,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街道、广场、楼宇等公共区域和公益广告宣传中。加大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直播平台等新媒体的宣传力度,以年轻化表达诠释信阳茶文化,为信阳的茶文化“破圈”传播注入新活力。创新办好信阳茶文化节,搭建信阳茶文化与国际国内交流互鉴的高端平台,着力打造茶文化高地。支持举办“谷雨、端午、中秋”三大茶会等民间茶事活动,提高茶界、市民的参与度,根植茶文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茶日”以及国内重要茶博览会、茶交易会、茶叶评比等茶事活动,展示推介信阳茶文化,提升信阳茶文化影响力。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体育局、各县区政府)
3.加强茶文化设施建设。以建设“百家星级茶庄园”和打造茶文旅精品线路为抓手,打造一批集生态茶园观光、茶文化展示、茶加工体验等多功能一体的茶文旅项目。探索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以茶为主体、融合茶空间、体验、展示、茶艺、品鉴、雅集等多元素集聚的地标性“茶综合体”,擦亮“毛尖之都”城市名片。以恢复建设“八大茶社”为抓手,深入挖掘独具信阳特色的传统茶文化,开发茶文化产品,丰富茶文化内涵,讲好信阳茶故事。全市建成100个星级茶庄园,每个产茶县区打造1—2条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建设1—2个涉茶文化主题空间。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各县区政府)
(二)强化产业升级,提高茶产业发展竞争力
1.建设生态茶园。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遵循生态优先、宜茶则茶、适度发展的原则,持续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组织开展茶叶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强化茶园科学管理,倡导茶树生态栽培,做好茶园测土配方施肥、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等工作。鼓励茶企和茶叶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有机、绿色等相关认证。到2025年,全市有机茶园面积达到1万亩,绿色茶园面积达到70万亩,茶园绿色防控实现全覆盖。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
2.优化产品结构。按照市场消费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多样化、多元化,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在做好信阳毛尖茶的同时,不断丰富产品品类,加大信阳红、信阳白茶、再加工茶等多茶类及茶精深加工产品、茶衍生品、茶文创产品、新式茶饮的研发力度。坚持春夏秋茶并重,确保春季名优茶生产的同时,扩大夏秋季大宗茶生产,提升茶叶产量和效益。推进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市科技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信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各县区政府)
3.推动产业升级。在做好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的同时,大力推广现代化茶叶生产方式,健全标准化体系,逐步提高茶园管理机械化和茶叶加工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规范信阳毛尖、信阳红茶、信阳白茶等加工技术规程,加快制定完善一系列国家、地方、行业、团体标准和实物标准样。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茶叶包装有关规定,推动绿色包装应用。到2025年,全市新建改造手工茶坊100个,标准化茶叶加工厂200个。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农科院、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信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市茶叶协会、各县区政府)
4.培育龙头企业。支持本地茶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每个产茶县区培育1—2个带动力强的链主企业,打造信阳本地企业集群。加大头部企业招引力度,力争3年内吸引5家以上茶行业头部品牌企业、10家以上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入驻信阳,依托外力构建信阳茶企业矩阵。加大土地、交通、水利、电力、通信、金融、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探索“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四位一体”产业联合体发展模式,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实现“以企业(合作社)带产业、以产业带农户”。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各县区政府)
5.强化品牌打造。推动“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百花齐放。强化公用品牌保护使用管理,维护公用品牌声誉,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使用区域公用品牌,逐步实现区域公用品牌“三统一”(统一认证、统一工艺、统一标识)。组织开展品牌推介,加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信阳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茶叶协会、各县区政府)
6.健全市场体系。建设提升本地茶叶市场,配套完善“国家级信阳茶叶市场”。积极参与国内重点城市各类茶展会,加强市场联动和产销对接,提升信阳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支持企业借助“一带一路”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出口创汇。鼓励企业开展网络销售,健全线上、线下协调发展的市场网络体系。探索在省内外重点城市开设“信阳毛尖”体验店或“两茶一菜”专营店,孵化培育信阳茶市场经营主体。到2025年,在全市培育5个直播示范基地,每年持续召开直播电商产业大会,培育一批信阳茶产业电商直播带货达人(团队)。各产茶县区每年组织参加国内展销推介活动不少于2场。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市商务局、信阳海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茶叶协会、各县区政府)
7.加强依法保护。严格按照《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有关要求,维护信阳毛尖茶市场秩序,促进信阳毛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依法商标侵权和生产、销售假冒信阳毛尖茶等行为。建立健全溯源体系,应用信阳毛尖茶防伪溯源功能,加强信阳毛尖茶品牌保护。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茶叶协会、各县区政府)
(三)突出科技赋能,增强茶产业发展新动力
1.开展良种保护推广。对全市茶树种质资源开展普查,摸清底数和品种结构,建立全市野生老茶树保护名录、茶园数字化信息库和茶树种质资源库,对全市现有茶树种质资源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开展茶树无性系良种选育工作,并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备案。加大“信阳10号”等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推广力度,逐步提高我市茶园无性系良种比例。到2025年,建设2—3个100亩以上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
(责任单位:市农科院、市农业农村局、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信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各县区政府)
2.构建质量安全体系。加大茶园投入品的执法监管力度,对茶叶生产企业从种植、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实现茶叶质量安全可监控、可溯源。鼓励茶企业积极开展SC认证、有机认证和欧标认证等工作,强化质量安全意识。积极与国内外茶叶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模式,健全检测体系,建立风控机制,不断提升我市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到2025年,力争全市SC认证茶企业达300家以上。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
3.建立科技服务体系。依托大别山实验室,开展茶叶精深加工、关键工艺技术、基础性研究等项目攻关。整合全市茶叶科研、教育资源,积极与国内知名茶叶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建立“三茶”专家库和科技服务体系,将科技链融入产业链,以科技助推产业发展。全市每年选派50名以上茶产业科技特派员到茶企开展技术服务,基本覆盖全市所有产茶县区。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推动信息资源、仪器设备共享,使企业成为产品创新和科技转化主体。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科院、市农业农村局、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信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各县区政府)
4.加快数字平台建设。加快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传统茶产业,鼓励茶企业建设数字茶园、数字工厂、数字仓储、数字溯源、数字茶旅、数字管理、数字营销等茶产业大数据应用场景,推进茶叶智能制造、智能包装、智慧茶园等数字茶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参与,支持各产茶县区建设“茶产业数字服务平台”,对茶叶从种植、采摘、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全环节实行数字化服务管理,通过数字赋能,全面提升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整合教育、科技、农业、企业、社会等资源力量,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支持通过人才进企业、科研进企业、文化进企业等措施,建立科研院校和企业人才互补的良好机制。利用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引进一批茶产业高素质人才;实施“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千人培训计划”,组织全市茶企、茶农、涉茶技术人员走出去开展技术培训,到2025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
(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市农科院、各县区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议事机制。建立信阳市茶产业专家议事机制,定期开展咨询会商,助力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提出专家选聘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颁发聘书。规划编制信阳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
(二)强化政策支持。按照《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有关要求,市政府设立信阳毛尖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标准化茶园建设、茶叶质量检测、茶叶品牌建设、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市场开拓、宣传推介等工作;各县、区政府可以设立信阳毛尖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茶产业。创新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茶叶全产业链的信贷支持。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金融工作局、各县区政府)
(三)推进任务落实。根据本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各有关产茶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将任务落实到具体领导和具体人员,明确各项目标任务的时间节点,确保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顺利推进。
(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附件:《信阳市支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
附 件
信阳市支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
为进一步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持续推进我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培优扶强龙头企业。持续培优壮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重点龙头企业,在各级项目资金分配中给予重点支持。对新申报获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茶叶龙头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10万元奖励;对新进入“中国茶业百强企业”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对进入前10名的,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根据经济贡献大小,每年对前3-5名的茶企业给予财政奖励,具体办法由市农业农村局、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会同市财政局制定。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市财政局)
二、支持招大引强头部企业。鼓励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对现有茶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支持招引头部企业投资合作,壮大企业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土地、交通、水利、电力、通信、金融、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实施兼并重组和招引投资,实际出资额不低于5000万元的投资主体,经政府部门认定同意后,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茶产业发展中心)
三、支持品牌建设及市场开拓。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资金200万元,支持“信阳毛尖”“信阳红”“信阳白茶”等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支持茶企业参与茶博会、展销会、交易会、推介会等国内外各类茶叶展会。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茶产业发展中心)
四、支持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全市星级茶庄园建设,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达到相应规模,相关设施齐全,产品业态丰富,被市级认定为“四星级”以上的茶庄园,按年度企业实际投资额,每投资200万元奖补10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茶产业发展中心)
本政策措施实施期限为2023年至2025年度。
文字解读:信阳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