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迎来丰收季——“洪山湖”大闸蟹膏肥黄满,喜获丰产;千余亩“美人茭”(茭白)进入集中采收期,田间地头洁白鲜嫩的茭白堆满田垄。农户们穿梭忙碌,脸上洋溢着增收的喜悦。两大特色产业齐头并进,正是龙井乡立足淮河生态禀赋、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缩影。
龙井乡地处淮河南岸,拥有丰富的滩涂水域和优质流水资源。过去,这些自然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效益。近年来,当地坚持“靠水吃水、依土生金”的思路,科学规划产业路径,重点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与特色蔬菜种植。
在水产方面,建成300余亩“稻蟹共生”养殖基地,成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广水稻与大闸蟹共养模式。该模式实现种养互补、绿色循环,既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又保障了“洪山湖”大闸蟹肉质鲜嫩、膏黄饱满的品质优势,深受市场欢迎。
在种植方面,依托淮河沿岸肥沃土壤和清洁水源,打造千余亩高标准茭白种植基地,主推本地特色品种“美人茭”。其个大皮薄、嫩白紧实、口感鲜美,品质上乘,目前已形成稳定销售渠道。
产业发展好不好,关键看能否惠及农民。龙井乡在两大产业中分别探索出务实有效的组织机制。
水产养殖由合作社统一运营,实行苗种供应、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和集中销售“四统一”,有效解决散户“技术弱、销路难”问题,盘活了闲置水域资源,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茭白产业则采用“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村党组织牵头协调,引进农业企业注入资金与市场资源,组建“龙茭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日常管理,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合作经营分股金,实现多渠道增收。目前,茭白基地亩均产值约9000元,带动效应显著。
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悄然改变龙井乡的面貌。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收入更稳、生活更好,“挣钱顾家两不误”成为现实。
更重要的是,产业兴旺带来了品牌效应。“洪山湖”大闸蟹和“美人茭”已成为龙井乡闪亮的农产品名片,为“梦里水乡,花果龙井”的乡村建设注入坚实动能。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不仅增强了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也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立足本地资源、选准特色产业、用好合作机制。一“蟹”一“茭”的丰收,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实干笃行结出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