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阳,有一项独特的传统技艺——烙画,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火为墨,以木为纸,在民间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山水孕育的民间瑰宝
信阳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这里山水相依,景色秀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烙画提供了优质的木材、竹材等创作材料,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则为烙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千年技艺的兴衰与传承
烙画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当时便已初见雏形,后在东汉达到兴盛。然而,由于连年灾荒战乱,烙画曾一度失传。直到光绪三年,民间艺人"赵星"重新发现并整理,使得这一古老技艺得以延续。
在历史的演进中,信阳烙画不断吸收融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与艺术风格,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早期作品多融合中国画和民间画手法,后又吸收西洋表现手法,使表现力更为丰富。

技艺创新的发展之路
烙画的材料从最初的竹木,发展到胶合板、宣纸等;加工工具也从传统烙铁、火钳,演变为电烙铁、热风枪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与创作需求。
烙画以温度约摄氏三百度的烙铁代笔,利用碳化原理,不施颜料,通过勾、擦、点、烘等技法,将绘画艺术与烙画艺术巧妙融合。作品不仅具备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能烫出丰富层次与色调,立体感强,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

匠心独运的制作工艺
烙画技艺有着严谨的制作流程:
工具材料:使用自制烙笔(铜头木柄,温度可调300-800℃),原料以本地梧桐木、大别山藤条、葫芦为主。
选料制板:梧桐木经3年自然阴干,切割为5-10mm薄板,水煮去脂防虫;
构图起稿:铅笔勾勒轮廓,核心题材包括信阳毛尖茶山茶园、鸡公山云雾等;
分层烙制:遵循"先淡后浓、先细后粗",以点烙(人物五官)、线烙(山水轮廓)、面烙(明暗过渡)技法呈现立体感;
敷色固色:烙制完成后薄涂天然矿物颜料(赭石、石青),罩清漆保护。

(信阳烙画传承人:秦勇)
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
地域题材独特性:70%作品以信阳山水(如南湾湖、鸡公山)、茶文化(采茶女、炒茶场景)、民俗(龙舟赛、庙会)为主题,形成"一景一烙"的地域标识。
技法复合性:融合北方烙画的粗犷线条与南方工笔画的细腻层次,独创"渐变色烙制"技法,通过温度控制实现5级灰度过渡,无需上色即可表现光影效果。
材料本土性:坚持使用大别山原生木材(梧桐、楸木),烙笔铜头取自本地老匠人手工锻造,形成从原料到工具的全链条本土化。

活态传承的创新之路
在传承方面,信阳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烙画传承人,他们通过开办工作室、非遗文化体验馆,走进校园、社区开展教学活动等方式,积极传播烙画技艺。
在各类非遗展示活动中,烙画艺人现场展示技艺,吸引众多市民尤其是孩子们参与体验,让烙画与大众"零距离"接触。

烙画,这项古老而独特的非遗技艺,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创新的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以火为墨,讲述着信阳大地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