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阳之窗 > 豫风楚韵 > 艺术

信阳竹马舞

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xinyang.gov.cn 时间:2025-11-06 来源:信阳文旅

  信阳竹马舞,是一项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豫南民间艺术,它的演技独特,规模宏大,形式欢快、热烈,深受光山及周边群众的欢迎,尤其在文殊乡,这一传统舞蹈世代相传,生生不息,至今已200余年(亦说900余年)历史。2010年7月,信阳竹马舞列入第二批信阳市非遗项目名录。

信阳竹马舞

  清朝道光末年(公元1849年),当时居住在东岳村方店的秀才陈九龄,其妻子张氏得了重病,久治不愈。某日,陈秀才梦中见到一匹神马,神马见其爱妻心切,告知其制作竹马,用竹马起舞可赶走病魔。梦醒之后,陈秀才以竹子、彩纸、花布为材料,扎成马的形状作为道具,人站其中进行舞蹈表演,妻子果然病愈。后来,农村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形成表演竹马舞的习俗,用于驱逐邪恶,健体强身。

信阳竹马舞

  又说北宋年间,陈世美考上状元后与公主成亲,秦香莲在京城找到陈世美后,发现他已经成为了驸马,陈世美不仅不认秦香莲和儿女,还强行赶走他们,并派杀手去追杀。秦香莲在绝望中向包拯告状,控诉陈世美忘却父母、不认妻儿、杀妻灭子等罪行。包拯受理此案,想将驸马伏法,但驸马却避府不出。包拯组织年轻人在外表演竹马舞,陈世美想看却不敢出府,最后请竹马表演队伍进驸马府进行演出。陈世美正看得入迷,表演的年轻人们一哄而上把他捉住,最终带到开封府伏法。后来,民间流传表演竹马舞以纪念包拯智慧办案、秉公执法。

  竹马用竹片分别扎成马头、马腰、马尾三节,用布或纸分节包装后以布连接,用颜料画出马的五官,并用麻线作马鬃毛和马尾,头戴红花,形似真马。化妆好后的骑士三五不等,钻进预留一尺见方马腰孔中,将两根绳系腰间,骑士左手提马鬃,右手执马鞭起舞。在掌灯人(带马人)引导下,依据锣鼓点和口哨的节奏快慢进行表演。

  竹马舞全程分为四个环节,即起步慢跑、圆周奔腾、三马窜花(高潮)、复原奔跑。一次高潮下来,需十分钟左右,人跑舞动时,外观形似真马奔腾,威风、形象。舞蹈基本步伐为碎步、蹦横步、蹦跳步,按上述动作和步伐跑各种形式的阵式,一阵接一阵,一环套一环,阵阵相连,环环相扣,灵活巧妙,天衣无缝,浑成一体,使观众看的眼花缭乱,热闹非凡。加之,在高亢、嘹亮的吹打乐伴奏下,使竹马舞更加增色,心情更加欢乐、热烈。

信阳竹马舞

  重要价值:1.具有经济价值。信阳竹马舞属豫南地方民间文化遗产,经常开展营业性演出,带动就业,增加收入;2.具有工艺品研究价值。竹马扎制工艺繁复,做工精美,展现豫南劳动人民的智慧;3.具有民俗研究价值。竹马舞速度由慢到快,转入高潮,再由快到慢,圆满结局。竹马舞动时形象逼真,伴奏和舞蹈配合密切,团结精神浓厚,体现了豫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在节庆活动时表演竹马舞,增添浓厚节日氛围,振奋人心;4.具有体育运动价值。在文殊乡东岳村主要以儿童跑竹马舞为主,既可以强身健体,又促进竹马舞传承。

  光山县文殊乡有60余人精通竹马舞蹈,现有团队2支,其中文殊乡东岳村竹马舞表演队一支有20人,文殊乡综合文化站竹马表演队一支有20人,其余分布周边乡村。信阳竹马舞经常在东岳民俗文化村、花山寨会议旧址、南王岗乡村会客厅等旅游景区及光山县城广场演出,目前有市级传承人杨泽安等,传承状况良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