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挑舞”俗称“花挑子”,是固始县流行最广、传承历史最长,也是豫南地区及江淮流域一带独具韵味、富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因所用道具是一根扎有弓蓬的竹制扁担,两端各系一只花筐,花筐由竹条编制而成,竹筐和扁担弓蓬上缀满五颜六色的纸花、绢花,即为花挑,舞者担着花挑起舞,故名“花挑舞”。

花挑舞由花筐灯演变而成,固始县正月十五玩花灯的历史由来已久。据明嘉靖年间《固始县志》卷十一《风俗篇》记载了当时灯节的盛况:元夕作灯市,自十四至十六日之夜游玩达旦……。
花挑舞属于街头表演形式,一般在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里串街过巷演出。表演形式多样,有1至4人和多人表演,在众多表演形式中又以蒋集镇三人花挑舞为代表。表演时有“角”之分,“角”之间表演的内容各有侧重,这在民间舞蹈中是很独特的,主要是:担花挑的称“姑娘”,男角称“丑角”,伴舞称“丫鬟”。担花挑的领舞,不单独唱,丫鬟担任唱,丑角说快板。锣鼓一响,花挑姑娘领着扭,她领到哪个方向,其他二人就跟到哪个方向,鼓点一停,丫鬟就接着唱,或是丑角说快板。三人的动作既富有个性又和谐统一,相互间配合默契、相映成趣,舞动时腿、腰、肩的动作连贯、自由轻松、富有弹性,给人一种担挑子时小扁担颤悠悠的动感。花挑舞打击乐使用豫南独有的“十八番”鼓乐谱伴奏,运用打击乐的“闪板”“闪鼓”“闷锣”“压鼓槌”等技巧变化,使得节奏热烈、轻快、跳跃。唱腔内容多用民间小调和“四句推子”、“花篮戏”等地方小戏唱段,内容大多是反映风土人情、生活爱情、封建礼俗,或赞颂英雄人物。

“花挑舞”经过艺人们代代相传,锤炼打磨,表演已形成了一定的戏剧化程式,队形变化非常丰富,艺术风格独特,成为江淮流域众多传统舞蹈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和传承价值。
2007年,花挑舞入选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