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阳之窗 > 豫风楚韵 > 艺术

商城花篮戏

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xinyang.gov.cn 时间:2025-11-06 来源:信阳文旅

  早期的花篮戏,又称“嗨子戏”“花鼓灯”“地朴笼子”等。商城花篮戏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是在当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发展演变而成的,最早在固始县境内活动,逐步扩展到商城、潢川、息县一带,后在沿淮一带兴起,一直发展到鄂豫皖三省20多个县市。最鼎盛时当是清末民国初,仅豫南六县就有44个戏班在活动,当时商城较有名的程小秃、黄世杰、陈再生等戏班十多个,几经兴衰传至如今。

商城花篮戏

  商城花篮戏受地域、乡土、民情、语言以及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其剧目主要来源于群众现实生活,以及神话和历史故事,大致可分为小戏、折子戏、本头戏和大部头戏四种。以演唱生活小戏为主,尤以喜剧、苦戏、和逗趣戏见长。表演方式独特,亦舞亦唱,有说有逗,以打击乐为主要伴奏乐器,有看头,有听头。所到之处,锣鼓喧天,歌声悠扬,舞姿风趣,道板诙谐,引人入胜,出场虽然只有几人,效果可比一台大戏。

  唱腔以当地民歌为基调发展演化而来。它包括唱腔、帮腔、杂调等部分,靠打击乐伴奏,因此具有唱、帮、打三结合的艺术特点,即“一人开口唱,众人齐帮腔,板眼三点头,锣鼓打满场”。它在结构上又可分两大类:板腔体结构和单曲体结构。板腔体结构唱腔有“苦嗨子”、“喜嗨子”、“平海子”等7种。主要曲目有“开门调”、“卖花”、“打长工”等30多种。

  商城花篮戏的伴奏全靠民间锣鼓这一打击乐,大致可分为开台锣鼓、唱腔锣鼓、身段锣鼓。乐队编制较为简单,人手紧张时,三人也可伴奏。在戏文词格方面用当地的方言土语组织词句声律,基本句式灵活多样,多用口头习惯的衬词虚字,通俗易懂、韵味十足,最能显示其来自群众生活的艺术特色。

  商城花篮戏的做功一般分为手功、眼功、扇功、身段功、台步功等基本功。根据不同角色性格设计不同的表演动作,再现戏剧人物的个性特征,“生如龙、净如虎,旦如彩凤丑如鼠”就是最形象的比喻,使观众感到真实鲜活,容易产生共鸣。

  演出形式较为简单,没有大戏的正规演出程式,大多由戏箱主或名艺人牵头邀人搭班组合,俗称草头班,流动性大,均为季节性的临时演出组织。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是其传承的主要方式,师傅通过口传身授相关知识和技巧,形成传承有序的谱系。

  2009年,商城花蓝戏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