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10时,袁湾水库工程正式下闸蓄水,标志着这一重大惠民工程由建设转入试运行,逐步发挥防洪减灾兴利效益,实现了“十四五”完美收官。
袁湾水库是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也是河南省“十四五”开局以来第一个启动的国家级重大水利工程。水库设计总库容2.43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480平方公里,工概算总投资55.16亿元。建成后,与出山店等水库联合调度,可使淮河干流控制断面淮滨站设计流量控制在7000立方米/秒以内,王家坝以上圩区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每年可以提供城镇供水504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1.6万亩、年平均发电274万度,为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实现“两个更好”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水库从开工建设到如期下闸,各级各部门和参建各方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
一是高位推动,强化统筹协调。省、市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召开推进会、现场会,协调解决工程建设、移民征迁等工作中的堵点难点问题。信阳市和光山县、新县两级党委、政府分别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工程建设指挥部,组建了移民征迁安置实施机构,建立了“党委政府统筹,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移民征迁管理体制,统筹协调参建各方,加快推进各项建设任务。河南水投集团充分发挥勘测、设计、投资、施工、运营全链条优势,组建专业建设管理团队,全面负责袁湾水库工程建设。项目公司实行“日报告、周调度,两清单、三例会”等举措,动态管理进度计划,严格把控节点时间,整体提升建设效率,开工之初确定的7大重要节点目标均按期或提前实现。
二是党建引领,促进移民征迁。探索实施“党建+”工作模式,把党建融入移民征迁工作全过程,充分尊重移民意见,维护移民群众利益,结合乡村振兴,优化整合5个集中安置区,与中草药种植和初加工基地、康养基地、全域旅游等相结合,为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奠定基础。工程建设共征地22171.95亩(其中永久征地21973.91亩,临时用地198.04亩),搬迁安置人口2754户11465人,生产安置人口8133人,拆除补偿农村房屋面积48.27万平方米,补偿搬迁5家企业,复建1家事业单位。先后完成了京九铁路、国道230、省道338改建等交通工程复建,25条电力线路、2座变电站等电力设施复建,、136条通信工程、国防光缆和广播电视等线路复建。工程于10月27日通过移民安置省级终验,10月29日通过下闸蓄水验收。
三是创新机制,破解资金难题。袁湾水库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与河南水投集团公司合作,采用特许经营BOOT模式(建设—拥有—运营—移交)实施,特许经营期限45年,其中建设期4年,运营期41年,是省内大型公益类水库投资模式及运维企业化管理模式的首次创新。同时,抢抓政策窗口,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申请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先后争取了13亿元的超长期国债“活水”,获得25年期低息国开政策基金,与多家金融机构沟通取得低成本项目贷款,保障了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四是科技赋能,打造精品工程。同步建设数字袁湾工程,利用数字孪生袁湾水库“四预”功能构建的智慧防洪体系,确保了度汛安全;通过BIM、GIS、无人机实景建模、数值仿真模拟、高保真可视化渲染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起高保真三维数字孪生场景,实现实体工程与虚拟场景实时交互、深度融合,确保了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安全受控;建成了袁湾水库数字移民管理系统和智慧移民社区,移民安置过程场景一屏掌控,移民群众通过系统公众服务平台可获取政策解读、通知公告、创业就业培训视频等信息,实现移民后扶事项一网通办,努力将工程建成造福老区人民的“放心工程”、“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