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信阳商城县李集乡兄弟米业稻谷烘干、低温仓储建设项目现场机器轰鸣,工作人员正同步推进工程收尾和机器调试,为项目投产、保障颗粒归仓全力冲刺。
作为全县稻米加工的龙头企业,兄弟米业的新项目肩负着产业链升级的重任。该项目占地10亩,总投资1500万元,建成4座150吨湿稻仓、2 座2500吨低温保鲜库,配备8台大型烘干机,年烘干能力达5000余吨。
“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我们正全力保障设备调试进度。”李集乡乡长朱明彤介绍,该乡通过政策倾斜、要素保障等举措,推动项目今年内实现投产。从田间收割的湿稻到恒温仓储的优质粮,当地已构建起“烘干、仓储、保质” 一体化链条,不仅破解了农户“晾晒难、储粮损”的痛点,更从源头保障了稻谷品质,带动周边农户稳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实打实的动能。
近年来,商城县紧扣“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理念,立足水稻、油茶、茶叶、艾草等县域特色产业,聚焦产业 “延链补链”,鼓励各乡镇像李集乡一样,围绕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谋划项目,推动农产品从初级种植向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全链条延伸。
如今,“艾草小镇”“蛋鸡产业园”“鄢岗之星”“郭窑小镇”等农文旅特色项目在商城县遍地开花,逐步构建起 “特色产业 +”的乡村产业生态。据统计,仅李集乡今年就谋划建设重点项目9个,总投资超 7000万元,涵盖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多个领域。
项目建设如同星火燎原,点燃了乡村发展的新希望。2024年7月,商城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河南省豫圆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000吨鸭制品生产项目,新建马口铁罐装食品及小金碗罐装食品生产线,加工生产老鸭汤、土鸡汤等地道名菜。同时,公司构建“线上 + 线下”全渠道销售体系,扩大产品销售半径,让商城炖菜香飘全国大市场。
从田间地头到加工车间,项目建设带来的不仅是产业的链条式增长,也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据介绍,该公司每年需老鸭200-300万只,带动100余家大型养殖合作社发展,这些合作社又辐射带动2000户农户,每户年均增收约 2 万元。河凤桥乡养殖户李顺江就是受益者之一。“销路稳定,每斤还能多卖两块钱,去年靠卖鸭子就赚了50多万。” 李顺江算着账说,他的土鸭能走进大城市,正是得益于豫圆食品公司的加工销售网络。
未来,商城县将持续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深耕特色产业沃土,让更多优质产业项目在乡村扎根结果,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