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信阳市推行‘金融副村长’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经与相关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人员选拔与管理
今年以来,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信阳金融监管分局等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小微融资协调机制,督促各县区工作专班、各银行机构结合“行长进万企”、千企万户大走访等活动,逐步将涉农小微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走访对接清单,开展乡村振兴政策及产品宣讲,宣传相关信贷优惠政策,向企业发放宣传手册。如农信社信阳市办持续推进“整村授信”工作,支行行长带领客户经理组成整村授信工作队,并邀请村干部、有威望的村民加入工作队,逐村走访,如实报送走访记录,并将意向客户信息登记台账,做好后续跟踪回访。同时,对接村两委举办“金融讲座”,现场为村民开展反诈骗、反洗钱等金融知识培训,宣讲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政策。对有资金需求的客户组织集中签约会,开展批量授信。通过“无感授信”“上门送信”的信贷流程,让农户实现“零跑腿、零接触”,享受线上办贷的快捷、方便。
此外,为进一步畅通银企对接渠道,今年5月,省委金融办、省农业农村厅、市政府办公室、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举办“汇聚金融活水 赋能乡村振兴”河南省农业企业政金企对接会,邀请农发行、省农信担等10家省级金融机构宣讲相关政策产品,并针对农业企业融资问题逐个答疑。
二、关于服务模式创新
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8个厅局印发《河南省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工作方案》,选定28项建设任务,积极引导各地金融机构强化科技赋能,人行信阳市分行、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及时转发落实,引导全市金融系统加大涉农领域金融支持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保障,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信贷产品,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乡村振兴领域。截至2025年3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520.30亿元,较年初增加63.40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387.78亿元,较年初增加28.13亿元,增幅7.82%,高于同口径各项贷款平均增速4.43个百分点。
近年来,辖内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提升产品和服务数字化水平,着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如工行信阳分行针对农村市场特点开发数字信贷产品“种植e贷”,实现涉农信贷流程线上化与业务自动化,较好地满足了农村地区经营主体“短、小、频、急”服务需求。同时,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探索涉农产业供应链业务,运用“线上供应链”等在内的多款线上融资产品,提升涉农信用贷款占比。信阳农信系统推出“茶乡快贷”数字化线上贷款产品,为农户提供全流程线上化信贷服务。此外,各银行机构积极融入乡村卫生、社保、交通、缴费等公共服务领域,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民生与政务服务。截至目前,辖内各类银行金融服务站点共1350个,持牌金融服务站点(已在人民银行审批或备案)共354个,占比26.22%;未持牌金融服务站点996个,占比73.78%,大多数站点位于乡村,包括金融服务站点在内的各类银行服务网点已实现辖内乡镇全覆盖。其中建行信阳分行已在全市2080个乡村建立“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通过线下服务点为当地群众提供各类基础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站、流动银行、ATM机等金融服务渠道在社区、乡村提供补充服务,持续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各家银行机构均可提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PP服务,可以实现网上转账、网上办贷等基础服务。如建行信阳分行推出“裕农通”智慧金融APP,为农村居民提供民生缴费、社保服务、便民事务、金融服务及金融知识宣传等业务,让金融触角直达村落,实现县域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三、关于推进策略与保障
2023年,信阳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信阳市金融支持乡土人才试验实施方案》(信农改领文〔2023〕1号),建立标准化、数字化金融支持乡土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和开放式的贷款需求收集处理系统,探索建立金融支持乡土人才体制机制。2023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办公室等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负责人及村党支部书记进行金融知识培训,共举办乡村振兴人才提升培训班3期,培训600余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6300余人,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行信阳分行积极参与全市金融支持乡土人才改革试验创新,为乡土人才量身定制“乡村振兴人才贷”等产品,实行优先受理、优先授信、优先发放、利率优惠的“四优”服务,支持乡土人才在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下一步,市政府办公室将会同市农业农村局、信阳金融监管分局等有关部门积极举办乡村振兴人才提升培训班,为村支两委持续培养懂金融的村干部,不断增强村干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衷心感谢您对我市金融事业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和指导。
联系人:张哲谈 联系电话:7061191
202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