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中,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既是服务者,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羊山新区通过党建引领“双向赋能”模式,将这一群体从城市服务的“对象”转变为基层治理的“伙伴”,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
暖心服务筑牢融入根基。“每天没单子的时候我们都会在邻里中心歇会儿,在这里吃饭、休息、喝水都挺方便。”在羊山新区南京路街道邻里中心,不少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在这里歇脚。针对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休息难等实际需求,羊山新区打造高标准“暖新驿站”6个,配备了空调、饮水机等设施,满足新就业群体冷、热、渴、累、饿基本需求,500余名户外劳动者可24小时刷脸进入。依托党建服务中心等在工作时间开放51个小区睦邻驿站,织密“15分钟暖新服务圈”。外卖小哥小张感慨:“爱心驿站不仅是我们歇脚处,也是我们的充电站,更是移动的朋友圈。”
积分机制激活共治动能。出台《党建联盟积分“五享五融入”实施方案》,联合京东物流试点建立数字化激励体系。通过“政小满”小程序搭建志愿服务平台,骑手上报安全隐患、参与社区治理可累积积分,兑换医疗、教育等专属权益。这种“服务换积分、积分促服务”机制,激发了新就业群体的参与热情。美团骑手小李发现火情5分钟内响应、快递员小周发现路面破损影响出行安全及时上报等暖心案例不断涌现,形成“人人参与治理”的良好生态。
角色转型延伸治理触角。新区精准定位新就业群体“流动哨兵”优势,聘任快递员、外卖员担任“流动网格员”“平安巡查员”。依托其日均穿梭大街小巷的工作特性,建立“随手拍”实时上报机制,使治理触角延伸至背街小巷。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通过该群体上报的环境卫生、设施损坏等问题同比增长120%,处置效率提升70%以上。这些“城市探头”弥补了传统治理盲区,更架起了政策宣传、民意传递的桥梁。
从“管理对象”到“治理主体”的角色蜕变,羊山新区以党建引领破题,用暖心服务聚力,靠机制创新赋能。如今,穿梭于新区大街小巷的新就业群体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前哨”,他们的每一次扫码上报、每一声暖心提醒,都在书写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篇章,这种双向奔赴的治理创新,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