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短时降雨前夕,商城县李集乡斗岭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再生稻田里,稻浪在晨光中翻滚,三台大型收割机正往来穿梭,谷粒入仓的簌簌声与机械轰鸣交织成了田间的丰收曲。
“我们合作社今年8月3日就开镰了,受高温天气影响比去年早了整整十天!”合作社负责人何建强抹了把额头的汗,“抗旱的功夫没白费,头季亩产1300多斤。”
作为90后新农人,也是商城县特聘农技员,何建强的合作社今年种了1000多亩再生稻。面对7月以来的持续高温天气,他带着合作社成员们为抗旱保收打出“组合拳”:架设七级提水泵站,把远处河道的水一级级引到田间;喷施增产套餐;借助短时降雨,组织社员检修塘堰储水。“头季前脚收割完,接着就要给二茬稻备足‘救命水’,重施出芽肥。”
这样的忙碌场景,在李集乡再生稻田里处处可见。自2016年推广再生稻种植以来,该乡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已培育出10余户千亩以上种植大户,建成李集村、何楼村等8个万亩示范基地,形成从育秧到加工的全产业链。
8月5日,信阳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测产组在何楼村现场实测,再生稻折合干谷亩产达1308.3斤。辛劳丰收的背后,是全县上下抗旱保收合力付出的结果。
今年商城县50余万亩秋粮中,再生稻、中稻等作物正值需水关键期,丰集镇、上石桥镇等乡镇出现局部旱情。商城县迅速调度,水利、农业农村部门联动出击:鲇鱼山中干渠7月8日率先开灌,西干渠、东干渠紧随其后,铁佛寺灌区16日同步放水,累计为稻田“解渴”超3320万立方米;县财政推出抗旱打井奖补政策,重点解决渠系末端“望天田”灌溉难题;39口检修一新的机井散布田间,1.15万亩受旱稻田喝上“及时水”。
为精准施策,该县里还组建了4支抗旱技术服务组,12名农技员分包各乡镇,通过微信群推送墒情预警、上门指导肥水管理,把“抗旱经”送到田间地头。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技术员时不时地来,咱心里有底!”该县双椿铺镇积极组织6名农技人员分片区深入抗旱第一线,查苗情、看长势、解旱情、传技术,为种植了400多亩再生稻的江庆前宽了心。
目前,全县各乡镇再生稻陆续收割,预计8月20日前完成头茬收割。金色稻谷归仓的同时,农户们借助短时降雨蓄水、田埂边检修提水泵、农技员田间地头“更新”二茬稻管理方案,都在为“一季种两季收”的再生稻筑牢丰收根基。“抗旱保收战高温,颗粒归仓笑开颜。”商城大地上抗旱保收的丰景图,仍在继续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