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新县,群山环抱间热浪涌动,比天气更炽热的,是300兆瓦级全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的建设现场。山谷中,挖掘机、装载机往来穿梭,机械轰鸣声震彻云霄;隧道入口处,工程车辆有序装卸建材,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师傅们扛着工具快步进出,汗水浸透的工装在阳光下泛着盐渍——这幅热火朝天的施工图景,正勾勒出老区新能源产业的“奋进曲线”。
走进深邃的隧道内部,灯光如昼,空气中弥漫着混凝土与金属的混合气息。岩壁旁,几名工人正操控着大型掘进设备,伴随着“滋滋”的切割声,坚硬的岩石被精准剥离;不远处,钢筋绑扎小组分工合作,固定、焊接一气呵成,焊花在幽暗的硐室里划出一道道明亮的弧线。
为了抢时间、保质量,施工方优化了多道工序流程,增派了经验丰富的技工,还专门配备了防暑物资和夜间照明设备,让“连轴转”的建设节奏始终保持高效安全。
据了解,该项目作为国内领先的新型储能技术工程,地下硐室总容积达数万立方米,建成后可实现“用电低谷储电、用电高峰发电”的灵活调度,年发电量预计超亿千瓦时。如今,在新县的这片山坳里,机器的轰鸣与工人的号子交织成奋进的乐章,每一寸向前延伸的隧道,都在为老区的绿色转型积蓄着能量,每一滴挥洒的汗水,都在浇灌着新能源产业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