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县坚持因地制宜,整合多方力量,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的新模式,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赋能精准“智”理升级,推动乡村治理高效能。
以罗山县庙仙乡为例,推行“院落管家”化解矛盾。按照15个行政村区域划分,以自然村落为基础,以每100户规模左右设立76个“党员中心户”。由村组干部、农民党员担任户院“管家”,建立庭院互助台账,结合村务议事会商机制,每月定期召开议事会梳理矛盾纠纷、群众诉求、安全生产风险、田间农事需求、结对帮扶等事宜,形成90%的简易矛盾、诉求院落自治闭环。如在今年农业抗旱中,高庄村闵元组村民插秧用水纠纷通过“院落管家”协调,议定设立错峰灌溉措施,避免多次争执反复升级。
组建“乡贤护卫”参与治理。积极发动身体健康、热心公益的老党员、老教师、退伍军人、乡贤、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事务,组建“乡贤护卫”队伍,聘请27名乡贤、志愿者“上岗”,依托社会治安、环境保护、文明创建、普法宣传等岗位形成常态化的服务机制。如章楼村乡贤配合开展义务巡逻防汛防溺水,劝止玩水少年儿童7人;南李店村乡贤进村入户开展反诈宣传,提高群众防范意识;邢桥村乡贤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劝导婚、丧事简办3起;庙仙村乡贤对空气、水环境进行监督,及时处理污染问题4起等,均受到群众好评。
搭建“云端问需”畅通渠道。整合全乡15个村、13个部门信息资源库,促进“云政务”平台、基层治理平台相融合,开通政策咨询、法律指导、留言受理、民事调解、结果反馈等板块,建立日常查询、转交、协商、化解工作机制,随时接受咨询,按责任转交相关部门处理,并及时予以反馈结果,避免了群众咨询、反映情况不知找哪个部门的被动局面,切实畅通“指尖上”的问政、反映渠道。今年以来,接受咨询30余起,处理群众诉求18起,解决急难件9起,实现了有困难“网上就办”。
实行“跨村互助”推动共治。按照“邻村就近,方便互助”的原则,通过村党支部“互联共建”为抓手,采取“组团式”服务模式,推进事务共商、难题共解,促进优势互补,解决管理“真空”的问题,提升片区治理效能。如,相邻村村民可以共享村级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资源,还跨村组织群众开展文艺活动;在相邻区域联合开展清洁家园、义务巡逻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涉及跨村的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时,共同积极协调进行解决等,形成“一村有需、联村支援”的服务格局,不断扩大服务覆盖、促进服务联动互通。
实施“补强工程”提升能力。大力开展乡村治理岗位专业培训,结合涉农法律法规、农村治理的难点热点,有针对性开设培训课程,分门别类对乡村干部、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等开展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帮助他们了解法律法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方法,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同时,结合党员“积分制”,推行网格员履职档案卡,全程记录隐患排除台账和创新服务实例,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实行群众测评反向评议,倒逼主动服务意识强化。全乡培育了47名乡村治理“排头兵”,今年以来,开展业务培训4期,服务群众办实事、解难事90余件,有效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活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