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台锣鼓是一种相伴于戏曲而生的传统民间器乐,多用于戏剧、歌舞演出前的暖场。作为豫南民间艺术的“开台戏”,在演出时,鼓师便是全场灵魂,鼓板一响,演员登场,瞬间点燃台下观众热情。闹台锣鼓主要分布在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花山村、翁塆村、南王岗村、撞山寺村等山区一带,相传其祖师爷为唐朝宰相魏征,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八十年历史。2010年7月,闹台锣鼓列入第二批信阳市非遗项目名录。
锣鼓起源
锣鼓的起源可追溯至尧舜时期。相传尧王为庆祝女儿娥皇与女英的婚礼,命臣民击锣打鼓以示庆贺,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婚庆威风锣鼓。另有说法认为,锣鼓始于黄帝时期。据《山海经》和《太平御览》记载,黄帝与蚩尤交战时,以夔兽之皮制鼓,雷兽之骨为槌,鼓声震撼千里,最终威慑蚩尤取胜。
锣鼓发展
隋唐时期,锣鼓得到了很大发展。据传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之战中,以威风锣鼓激励将士击败尉迟恭,此后锣鼓成为军中重要助战形式。
宋元明清时期,锣鼓流派逐渐丰富,如在山西临汾地区,就出现了以威风锣鼓为代表的多种锣鼓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豫南地区产生了花鼓戏等戏剧,在戏剧正式开演前,常以“闹台锣鼓”招揽观众,告示观众戏剧即将开始,锣鼓一停,戏马上出台。后来,闹台锣鼓逐渐发展为与戏曲表演相辅相成的独立打击乐艺术,形成有专门的锣鼓谱,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今天,各类锣鼓谱仍然在中国各地广泛使用,并且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节日庆典、婚礼、葬礼以及其他重要场合中,都可以听到闹台锣鼓的声音。
△2020年10月1日,东岳村民在文化广场表演闹台锣鼓,喜迎国庆
总之,锣鼓的起源与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简单打击乐器到今天丰富多彩的锣鼓文化,锣鼓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表演形式
文殊乡东岳村年逾古稀的鼓师向芳奎,虽说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是十里八乡首屈一指的击鼓艺师,据其口述,光山境内的闹台锣鼓表演形式独具特色。传统上闹台锣鼓应按照乐谱操作演奏,但民间的老艺人以两根击鼓棒槌(俗称“鼓条子”)为指挥,通过特定的动作套路引领整个乐队。
鼓师通过两根鼓棒的上下、左右、前后及翻滚等动作指挥演奏,所有锣、钹、小马锣、小铃锣、小鼓、小钗等乐手必须全神贯注,紧跟鼓棒的抖动走向和形态变化进行配合敲打。表演中包含"巴哥洗澡""老牛操痒""二龙戏珠""双凤展翅"等丰富多样的套路,节奏分明,令人目不暇接,观众常看得如痴如醉。闹台锣鼓不仅有一定的击打乐谱,而且民间艺人的即兴指挥和默契配合也恰到好处,使得闹台锣鼓更具活力和观赏性。
△东岳村闹台锣鼓队与狮子舞蹈队合影留念
目前,文殊乡有260余人精通闹台锣鼓,现有闹台锣鼓表演队15支。为保护传承闹台锣鼓,文殊乡建立了闹台锣鼓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档案,鼓励老艺人收徒传艺,给传承人适当误工补贴,给传承人添置服装、道具、打击乐器等必需品,提供闹台锣鼓传承和演出的条件。东岳村闹台锣鼓传承人向芳奎、袁龙春组织闹台锣鼓表演队常年营业性演出,每场营业收入1800元以上,演员每场人均200元以上。2020年,光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编写了《光山锣鼓谱》一书,将闹台锣鼓收录其中,促进了非遗传承。
△2020年9月15日,东岳村闹台锣鼓队参加光山县首届传统文化艺术节比赛
△2020年9月15日,东岳村闹台锣鼓队在光山县首届传统文化艺术节比赛上伴奏狮子舞蹈
△文殊乡闹台锣鼓参加光山县首届传统文化艺术节的颁奖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