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广泛流传于中国汉民族民间,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综合性艺术。据《中国皮影志》记载,中国皮影戏分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各流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中,河南皮影戏就是以罗山为代表的罗山皮影戏。
这里占楚头、居豫尾,临皖东,处江淮之间,南与湖北省孝感、黄陂接壤,北与本省驻马店隔河相望,东与安徽六安、阜阳相邻,西与信阳市区紧挨,是典型的江淮文化集合地,文化特色十分突出。
罗山县皮影戏历史悠久,系由古代中原影戏逐渐演变形成,剧目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艺术风格与河北滦州皮影有着渊源和传承关系。据明、清《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戏始于北宋景祐(1034-1038)年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明、清时期是罗山皮影戏的兴盛时期,到清代中期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特征的民间戏剧艺术。
千百年来,罗山皮影戏经过辈辈皮影大师的潜心研习、薪火相传,已经发展成影子制作美轮美奂,生、旦、净、丑行当齐全,乐队构成简约明快,表演形式非常成熟的地方性剧种之一。其伴奏乐器主要以胡琴、唢呐、锣鼓为主,唱腔高亢明亮,音乐形式包含豫南山歌、小调、灯歌等地方民间音乐,唱词道白雅俗共赏,文学语言、农谚、俚语、歇后语和谐圆融,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极高,是研究江淮民间艺术的宝贵资料。
罗山皮影戏主要流行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及周边地区,核心分布区域包括:罗山县境内的周党镇、潘新镇、莽张镇、子路镇、楠杆镇等乡镇,是皮影戏班社主要活跃的地区。信阳市其他县区光山县、新县、潢川县等豫南地区,因方言和民俗相近,也有罗山皮影戏的流传。历史上因艺人流动和商贸往来形成的文化影响,湖北省北部(如大悟县、红安县)及安徽省西部(金寨县),也是罗山皮影戏的辐射区域。
罗山皮影的影人是由牛皮制成的,有别于北方皮影。其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典雅、比例准确,用料讲究,刀法冼炼,色彩亮丽,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罗山皮影艺人对传统皮影影人大刀阔斧的裁削,将高约 90 厘米的头水影子改为高约60厘米的二水影子,影人的轻轻“跳水”,一下子就把皮影全部道具尺寸减少1/3,把皮影剧团的负载量减轻1/3。一担木箱就可以挑起整个皮影剧团上山下乡走村串户,非常适宜跨区域间的演出活动。
罗山皮影戏的表演也与其他地方戏的表演大不相同。其演出班社俗称“一担箱”,一般由8个人组成,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宽3尺的白布作影幕,每个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撑。表演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唢呐、锣鼓。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唱腔不局限于某种戏曲音乐,而是兼具了豫南地区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音乐形式,唱腔选择相当宽泛,更贴近群众喜好。
罗山皮影的唱词道白雅中见俗、俗里透雅,以豫南地区的方言为主,词白中多见民间谚语、歇后语、笑话、乡间俚语,演员与观众常发共鸣。
罗山皮影戏的音乐兼具楚风豫韵皖情,全部由豫南江淮一带民歌小调演变而成;唱腔高亢、明亮、委婉、悠扬,真假声替换自如,优美动听,深受江淮地区群众青睐。表演引人入胜,惊人心魄。小动作如起、坐、观、饮、叩首、接奉、捋髯、整冠等,表演惟妙惟肖。大动作表演如腾云驾雾、打虎擒龙、沙场撕拼等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三、五回合即入高潮,激烈时鼓声擂动,战马嘶鸣,演员、乐队同声呐喊,大声疾呼,共同拍案顿足,其声如排山倒海,撼人心魄。
罗山皮影戏是集江淮地区民间戏曲、音乐、文学、剪纸、绘画、手工艺、漆艺等民间艺术于一体的艺术结晶,其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表现价值和多元融合价值极高。
2011年,罗山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2024年“茶和天下·茶经雅集”系列活动中,皮影戏代表信阳非遗项目在联合国总部进行展演,深受与会嘉宾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