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关于对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81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xinyang.gov.cn 时间:2023-10-12 来源: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尊敬的刘春霞代表: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文物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全市文物部门机构建设的建议》收悉,市政府对此意见高度重视,经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认真研究和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文物保护和专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考古研究工作作出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亲自为文物工作引航指路。中央和我省编制部门也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建设的相关文件。对于我市来说,更需要进一步构建与我市鄂豫皖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文物大市地位、文物资源规模、文物保护利用任务相匹配的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因此我们认为,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全市文物部门机构建设的建议》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我市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现状

  (一)文物资源数量多。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4794处,现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81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7处,呈现出“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价值高”的特点。全市国家备案博物馆、纪念馆共41家,展厅面积19373平方米,共有藏品134309件(套)。我市是革命老区,鄂豫皖苏区是重要的建党基地,28年红旗不倒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和革命文物。截至2021年底,我市8县2区全部被纳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全市共登记革命纪念类遗址、设施1006处,是我省红色资源最富集的地区。

  (二)保护利用任务重。市级层面,市文广旅局设置文物相关科室两个,分别是文物管理科和博物馆科,承接原市文物局的文物行政管理职能,对接省文物局9个处室的业务工作,我市文广旅部门文物相关科室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科室、人员配置最少,科室设置和人员配置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设部室设置和人员编制已不适应考古事业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考古研究、文物修复等专业人员短缺、捉襟见肘。县级层面,县级文广旅部门虽说已加挂文物局牌子,但职能、人员尚未调整充实到位,文物管理部门行政编制人数平均不到2人,文物机构队伍“小马拉大车”现象较为突出,与承担的保护管理任务极不匹配。加之绝大部分古文化遗址、革命旧址等不可移动文物散布于全市乡村,一些文物产权归属复杂、保护经费短缺、文物巡查巡防力量薄弱、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亟待提高,特别是未核定或核定保护级别较低的文物缺乏有效的保护等。另外,近年来,利用好文化文物资源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作用日益彰显,文物资源活态、传承、利用任务十分艰巨繁重,亟待优化调整、充实加强市县两级文物保护机构。

  二、我市文物保护和基层考古工作成效

  近年来,全市文物系统主动作为,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文物保护及考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法治体系不断完备。《信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于2021年10月1日起颁布施行,填补了全省无地方性红色资源保护法规的空白,被评选为2021年度河南十大法制热点。信阳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文物安全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管理使用者的直接责任。出台的《信阳市国有土地使用权供应前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实施方案》,有效破解了制约建设项目落地和文物保护的体制机制障碍。《信阳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确立了今后三年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务书和路线图。

  (二)文物家底更加清晰。对全市红色资源开展全面细致的普查,共排查逾1000处革命历史类旧址、遗址,进一步摸清了红色资源底数。组织红二十五军长征文物资源、茶文化遗存、文化名人旧居专项调查和全省革命文物名录遴选申报工作,信阳市有138处不可移动文物和82件(套)可移动文物被公布为河南省革命文物名录。“十二五”时期以来,全市5处不可移动文物被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被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增加38%和40%。

  (三)保护状况有效改善。组织编制了在全省具有首创意义的《信阳市革命文物保护经费需求规划(2016-2020)》。10年来,全市文物部门共编制城阳城址、黄国故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陈展提升、环境整治、安防消防方案65项,共争取国家、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2000多万元,撬动整合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项目资金1.2亿元,35处省保以上不可移动文物开展保护维修,一批批承载着历史记忆、红色基因的“文化符号”在保护性修缮中焕发新生,保护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四)保护屏障日益牢固。近年来,全市文物部门牢固树立文物安全底线意识、红线意识,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151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挂牌公告公示,全市260多名业余文保员活跃田间地头,护航文物保护“最后一公里”,文物安全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对城阳城址、天湖墓地、蒋国故城、黄国故城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防护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治安防范重点指导,不断提升打防质效,形成打防合力。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城市文物保护紫线,对文物的文化遗产实施严格保护。

  (五)考古研究稳步推进。近年来,全市文物部门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豫南考古队,共同完成G107、G312国道改线、京港澳高速信阳段、宁西铁路二线工程信阳段、息淮固高速公路工程、出山店水库工程、大别山引淮工程项目、光山县五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等20余个大型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工作,有力配合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实施了国家级课题项目“信阳地区先秦城址考古调查”、省级科研项目“信阳地区古城古国调查”“豫南城址GIS系统分析研究”“余楼墓地考古调查与研究”等主动性科研项目;实施了城阳城址、潢川县余楼墓地、息县魏店墓地等考古发掘项目,取得了一些重大收获,为淮河文明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明形成过程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豫南考古资料整理基地和文物科技保护基地”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正加速推进。2022年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罗山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古息文化考古资料整理基地”获省文物局批复同意。城阳城址保护区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黄国故城、息国故城、天湖墓地等大遗址的保护规划公布实施,番国故城、蒋国故城保护规划已组织编制,淮上文化和豫风楚韵文化标识体系和点线面相结合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初步形成。

  三、我市文物保护和基层考古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全市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文物保护和基层考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相比,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待相比,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3个方面:

  (一)文物保护力量十分薄弱。我市绝大部分古文化遗址、革命旧址等不可移动文物散布于乡村,未核定或保护级别较低的文物缺乏有效保护,部分不可移动文物面临产权归属复杂、保护经费短缺、文物巡查巡防力量薄弱、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亟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大部分古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和古遗址的日常监督管理实际上是由市、县级的文物部门承担,文物安全保护任务艰巨。

  市级层面,市文广旅局(挂市文物局牌子)设置文物相关科室两个,承接原市文物局的文物行政管理职能,对接省文物局9个处室的业务工作,科室设置和人员配置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县级层面,县级文广旅部门虽说已加挂文物局牌子,但职能、人员尚未调整充实,每个县区文物管理部门行政编制人数平均不到2人,“小马拉大车”现象较为突出,与承担的保护管理任务极不匹配,亟待充实加强。

  (二)尚无考古发掘资质单位。由于文物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国家对考古发掘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有严格要求。目前,我市只有2家单位具有文物勘探资质,尚不具备考古发掘资质,只能配合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开展文物调查勘探工作,没有能力和资质承担主动性考古发掘任务,考古发掘仍然主要依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实施。

  (三)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由于国家对编制总量的严格控制,人才进入渠道有限。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总数12人,文博类专业技术人员只有2名,现有人员大部分是安全、后勤等岗位,没有考古发掘资质从业人员。全市县级文博单位只有1名文博类专业技术人员且临近退休。考古工作具有野外调查工作特性,开展考古发掘、保护研究等科研工作需要地理、生物、化学、环境、人类等多学科支撑,同时还具有“劳动密集型”工作特点,我市田野调查、考古研究、文物修复等专业人员严重短缺、捉襟见肘。

  四、关于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建设的打算

  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视察敦煌时讲话提出的“加强基层文物保护机构建设,确保文物保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指示精神,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的通知》(中编办发〔2021)195号) 及省编办《河南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的通知》(豫编办发〔2021)246号)有关规定,近期,我市文旅部门正积极与编制部门进行反复对接沟通,努力推动构建与文物大市地位、文物资源规模、文物保护利用任务相匹配的管理机构和考古专业队伍。

  (一)增加市级文物保护机构人员。市文广旅局现设置文物相关科室2个(文物管理科和博物馆科),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全市文物保护管理的工作需要,目前正根据工作实际建议编制部门对文物相关科室增设、调整。同时建议参照省级文物部门做法,增加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编制,调整优化内设部门,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引育高端人才,做优科研团队,建设一支满足我市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

  (二)充实县(区)考古和文物保护单位力量。建议编制部门以各县(区)文物资源总量为标准,加强编制保障,通过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和其他专项改革、行业改革收回的编制来调剂解决,使其更好的承担文物保护工作职能。各县(区)原则上应设立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机构,同时配齐配强有关工作力量,满足辖区文物考古和保护工作发展需要。

  (三)健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市文旅部门积极向市相关部门建议市财政加大预算统筹,除对市文博机构正常运转经费予以全额保障外,另外增加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大遗址、重点墓葬区的安全保卫、日常管理和文物建筑抢救性维修工作,全力预防和遏制各类文物安全事故发生。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文物保护考古科研和学术交流等活动高质量开展。

  (四)省级层面联合省内高校定向培养考古发掘人才。2022年5月份,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从2023年起连续5年每年免费定向培养120名左右文物全科人才,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免费培养的方式,毕业后直接到县以下文物保护单位定向就业。市文物考古研究部门目前正在积极与省文物局汇报,建议省文物部门商省教育、机构编制等部门,参照山西省做法定向培养一批全科文物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文博单位工作,缓解县以下基层文博单位全科人才的短缺。

  (五)争取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科研力量支持。目前,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豫南考古资料整理基地和文物科技保护基地”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2022年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罗山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古息文化考古资料整理基地”获省文物局批复同意。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向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汇报联络,建议依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技术科研力量,在各县区建立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站,培养一批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队伍,开展一批研究课题,全面提升我市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工作水平。

  文物保护及考古工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多方努力,统筹协调,共同支持。虽然当前我市文物保护考古部门面临一些困境,但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引导扶持,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帮助文物部门守好阵地,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十分重视您提出的宝贵建议,衷心感谢您对文物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和指导。

  主办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联系人:宫苏 张翔

2023年6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