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8年专题内容 > 信阳道德模范 > 信阳道德模范

道德模范-赵国群

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xinyang.gov.cn 时间:2013-10-16 来源:

几十年只为敬业不言累

——罗山县竹竿镇民政所长赵国群敬业奉献事迹



身为一所之长,凭着对民政事业的诚心,对五保老人的孝心,对本职工作的强烈责任心,赢得社会的认可,群众的赞誉,组织上的褒奖,收获了一串串光环。

诚心思考,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他所在的竹竿镇是一个拥有近5万人口的农业大镇,农村五保达320人,加上留守、失能、独居、正常老人,这是一个不小的弱势群体。对此,赵国群认为当务之急是筹建敬老院。

1998年秋,竹竿镇第一敬老院扩建破土动工,建院时资金不足,他把自己借来买房子的五万块钱拿了出来,在他的真情感动下,资金很快筹措到位,敬老院提前竣工,首批40名五保老人在这里享受了天伦之乐。随后,尚庙、河口敬老院相继建成。该镇五保集中供养率在全市率先达到50%以上。
接下来,试行居家养老。赵国群围绕老人所思所盼,摸索出居家养老工作的好做法,由孝心养老护理员为农村散养五保、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家务料理,解决老年人吃饭不想煮、衣服无力洗、生病无人管的难题。再就是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在他的倡议下,率先在全市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由村级组织主办,对农村留守、独居、困难老人提供午餐、午休、生病护理和情感慰藉,老人们白天在幸福院休闲娱乐,夜晚回家休息。村集体办得起,老年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

真心办事,营造敬老助老好氛围。“工作不干则罢,干就干好。”这就是赵国群的性格。他深知,竹竿镇的三套养老模式有无生命力,关键在运作,重点在管理,作用在人为。在院务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三个一”的管理新模式,即理出一条好路子,创新一个好机制,制定一套好制度。敬老院里充满生机与活力。老人们整日里乐融融,笑哈哈,逢人便说:“我们遇到国群这样的好人,全是上辈子修来的福份啊!”

善心服务,当好五保老人贴心人。20多年来,赵国群为老人们做的好事善事数不清,说不完。先后有上百位五保老人得到他的护理和照顾,双目失明的五保老人陈安稳和卢应春,生活难以自理,他坚持为二位老人洗脚,直到老人离世。年愈古稀的谢培全被确诊为晚期贲门癌,他万分绝望,产生了轻生念头,准备喝鼠药一死了之,免得拖累他人。赵国群得知后立即带他求医,寸步不离地照顾在病床前。看着守在身边熬红了眼睛的赵国群,谢培全老人哭着说“所长,我不该瞒你,我买了老鼠药,万一病重了没人管,我就把药喝了,免得遭罪,没想到遇上了你这样的好心人。我再也不想死了……”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谢培全又生活四年后才安然离世。人们都说,这是大爱产生的奇迹。

多年来,赵国群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坚守,默默奉献。在他的心目中,工作没有八小时,没有休假日和星期天。他每天早晨提前一小时到岗,延后一小时下班,屈指算来,参加工作37年来,他的工作时间比别人多出11年零7个月。2009年5月,他在武汉协和医院做了血管瘤手术,术后才两天就出院了,回到单位一边输液消炎,一边投入紧张的新农保工作。2010年3月,他妻子在县中医院做子宫切除。这时正需赵国群好好表现,可他没有时间顾及,只在医院陪妻子一天,次日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每每想起这些,赵国群深感对事业的无悔,对家人的亏欠,他欠妻子孩子太多的爱,太多的情。他在县城有一处住房,因工作太忙很少回家。他爱人只好随夫搬到乡下,一住就10多年,城里的住房至今还闲置着。难怪邻居这样说:“赵国群傻透了顶,放着城里的生活不享受,却去乡下找苦吃。”

乡下没有城市好,这个理儿赵国群再明白不过。在家庭和事业中,他也想找平衡,但职责所在,为了基层民政事业,为了那里的大叔大妈们,他没有选择,只有坚守,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