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系统的道德标兵
——河南省诚达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兵
对工程吹毛求疵,勇于担责,为业主提供无止境服务
2009年4月28日,首都北京。
全国政协委会议厅里鲜花耀眼,首届“中国信用管理大会”颁奖仪式在这里隆重召开。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优秀企业家聚集一堂。
颁奖仪式上,一个三十多岁、身材高大、举止文静又落落大方的男士,翩翩走上领奖台,从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手中先后接过“中国百杰企业家”、“中国百佳诚信经营企业”、“中国企业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的匾牌和证书。
他就是河南省诚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兵。这是河南省唯一一家企业在些次盛会上获此殊荣,为河南人民争了光。
刘德兵,河南潢川人。2006年1月,他在省会郑州成立河南省诚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开宗明义,“诚达”意在依靠诚信,使企业走向兴盛,走向辉煌。
在刘德兵手下工作的工人都说他对工程爱鸡蛋里挑骨头,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和马虎。
每接到一项工程,刘德兵都要事先实地考察,根据现场情况,亲自制定施工方案,制定管理流程,明确分工,划清职责。施工中,他定期到工地检查落实安全措施是否到位,项目管理人员是否把住质量关,哪里还存在着安全隐患,哪里的施工技术要改进,他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并亲自督导落实,直到整改满意后,方肯离去。
2008年冬季,刘德兵承接了郑州航空管理学院专家公寓15栋项目施工任务,该工程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共12层,系框架结构,承建单位明确提出要求:春节前一定完成基础筏板钢筋绑扎和浇筑任务,否则按违约处理。从签订合同到2009年春节只有一个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工人们为了赶工期,垫层收光有些毛糙,发包方和监理都觉得没有必要吹毛求疵。刘德兵到现场检查,发现这个问题,非要工人剔凿重做不可,项目管理人员和工人想不通,认为是找茬,牢骚满腹,有人在背后埋怨:刘总是看着别人挑担子,自己当然不累!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工程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坚守诚信,踏实做事,严把质量关,是对业主和承建单位负责,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我们不是昙花一现的企业,我们要打造‘百年老店’……”刘德兵慷慨激昂地说。接着他还举了许多实例,像三鹿奶粉破产等,告诉大家保证质量、讲究信用的重要性,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说下来,人们心悦诚服。
结果,该项目多花钱买材料不说,剔凿、修补、做防水还耽误了三天工期。为了保质保量地打造“精品“,刘德兵身体力行,亲自督战,和工人们一连加了一个星期的夜班。时值数九隆冬,寒风凛冽,地上滴水成冰,可刘德兵和他的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好像没有一丝的寒意,使工程任务如期完成。
漯河建业森林半岛39栋,建筑面积2.7万平方,18层都是框剪结构,也是刘德兵总承包的工程。甲方指定该项目使用的钢材为:邯钢、鞍钢、济钢的产品。由于工程变更,有一个施工节点,规格为18#的螺纹钢用完了,还需几百公斤。项目采购人员跑遍了漯河建材市场,也没买到这三种品牌的钢材。于是,该采购人员向刘德兵提出用其他品牌代替的建议。刘德兵听后严厉地批评了采购员,他连忙搁置手头繁忙的工作,亲自赶到郑州建材市场购买标准材料,购买后又亲自押车运到漯河。笔者问他,这样凡事躬亲,累不累。他说,虽然很累,但是睡得却很踏实。
他不仅对工程严格要求,而且服务没有止境。2002年,刘德兵与河南省建设集团合作,进行郑州“悉尼阳光”一期工程的施工,2003年工程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2008年,“悉尼阳光”一位业主屋顶出现了渗水,找到承建单位河南省建设集团。按照施工承包合同,售后服务理应由该项目的专业防水公司负责,可防水公司以设计有问题和超出保修期为推诿,不愿保修。无奈,河南建设集团只好找当时的土建施工队负责人刘德兵帮忙。刘德兵二话不说,立即组织技术人员,现场勘察,制定方案。6个工人带着材料去维修,用了几天的时间,房子修好了,再也没有出现渗水的情况,得到了业主的赞扬,而刘德兵却支付了工人人工费、车费、材料费4000多元。
有些朋友不解地问他:“这不是葫芦挂在墙上不好,你偏往脖子上套吗?何苦呢?”他却淡淡地说:“工程有结期,服务无止境。有了问题不是互相推诿,而是勇于承担,及时解决,而不管谁对谁错。”朋友汗颜。
正是这样严格要求,无止境的服务,使他的业务领域逐步发展,市场不断扩张,荣誉纷至沓来。公司员工由几十人,发展到现今2000余人,年生产总值8000余万元,成为郑州市知名的劳务企业。是郑州市建设委员会推荐企业,07、08、09连续三年被郑州市建设委员会评为“先进施工企业”、“先进劳务企业”;被中国科学研究院评为“百佳诚信示范单位”。刘德兵个人08年被评为郑州市建设委员会评为“先进个人”;09年3月被评为“优秀项目经理”,09年4月荣获“百杰诚信企业家”称号;10年3月被郑州市建设委员会评为“先进施工企业经理”;11年被郑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评为“优秀项目经理”;2011年荣获信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十余年来,他和河南省的一建、二建、河南省建设集团、山东蓝翔技校等知名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进行施工的项目上百个,合格率100%。他与河南省一建集团合作的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二期工程,被评为“省优良工程”;与河南二建集团合作的颐和医院项目,被评为郑州市“文明工地”;与华宸建设合作的郑州轻工学院公寓楼项目,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优质工程”;与河南林州九建合作的河南省林业学校图书馆二期项目,获得“中州奖”;他率领的施工队多次获得“优秀施工队”。
对别人设身处地,背债受损,任何时候都不拖欠农民工一分工资
2007年,刘德兵负责郑州区颐和医院项目工程施工。他领着工友们奋战了一年,付出的心血、汗水难以计数,可是业主资金不到位,该付的劳务费一拖再手,临近春节仍未足额兑现。工人们知道刘德兵在施工期间已经先后垫资50余万元,现在实在拿不出资金垫付剩余的工资,他宅心仁厚,也不可能采取强硬措施为难为业主。急于回家的60余名工人集会,商议联合起来向甲方计要工资,准备到郑州市委上访。刘德兵闻讯后,立即赶到工地劝说工人,并找朋友想方设法借了20万元支付农民工资。风波平息了,工人愉快地赶回家过年,可刘德兵却背上了20万元的债务。
“工人们不容易啊!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干的是牛马活,吃猪的是狗食,背井离乡,常年忍耐着父母、妻儿分居之苦,好不容易盼到春节,想带点钱回家团聚,过个痛快的年,拿不到工资心里好受吗?更何况我还向他们承诺:让他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我曾经也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有着亲身体会和感受,怎么能不管不顾呢?他们都是我同甘共苦的弟兄啊!我可以让自己肩上背债,但不愿心灵背债。”刘德兵感慨良深地说。
“在刘总的公司干活,我们心里踏实,不担心讨要工资。他在每季的春季、夏季和春节前三次结账,赶上农忙,我们提前回家了,他用汇款的方式,把我们应得的工资如数寄到家。每年春节前夕,他总是自己亲自开着车,带着会计,带着春节慰问品到农民工家里拜年,结算工资。每次不仅足额结算,还根据对公司的贡献大小,多出个三百五百,三千五千的。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领域广泛。临近年关,业主资金还不到位,跟随刘总多年的农民工纷纷建议他先支付了新招来的农民工的工钱,他们深深知道刘总绝不会拖欠自己一分一厘。刘总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地握着我们的手,哽咽着对我们说,请我们放心,他一定会想方设法筹齐资金。腊月二十五六,他打电话跟我们说,他已筹齐了资金,上门给我们发工资!2008年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暴雪,冰厚路滑,大道就难以行驶,更何况我们乡间小道,我们说我们发给他一个卡号打过来就行了。而他不顾我们的劝阻,不怕严寒,不顾危险,不辞几百里,将钱一一送到了我们的手里。当我们从他手中接过还带有体温的钱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那年虽说是历史上最寒冷的冬天,却成了我们记忆中最温暖的春天。刘总麾下的农民工,大部分来自河南信阳、周口、平顶山、安阳等地,只要他需要人,这些地方的工人马上就像潮水般地涌过来。”来自周口西华县的农民工张文华打开话匣,滔滔不绝。
有谁知道,这60万元钱是刘德兵在民间借的贷款,每个月都要支付2%的高额利息。这其中的辛酸,只有妻子曹青林知道。她说:“在刘德兵作业的工程项目中,也有些项目为主、承建单位不守信用,先后拖欠了他100多万元工程款。但是他却在工人面前承诺,任何时候都不会拖欠农民工一分工资。筹钱时,刘德兵经常愁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洗头发时总是大把大把地掉头发。有时借钱,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不惜把自己的房子、车子,只要稍微是值钱的东西,全部抵押给别人。刚开始我极力反对,业主欠钱,我们为什么要帮他承担如此大的风险。万一业主跑了,我们一家老小怎么办?他却说每业主都不是无赖,只是一时遇到了困难,人与人交往不能只能共享甘甜,还必须能共担苦难。我们帮他承担苦难,他还能亏待咱们?08年全球经济危机,分发完工人的工资,所剩无几了,过年老人孩子都未添置一件新衣,更别说压岁钱了。每每提起来,丈夫总是愧疚不已。通过实践检验,他说是对的:共担苦难,路越走越宽;独享甘甜,走向死胡同。在资金周转方面,现在依然很紧张,每年都是借了还,还了又借。现在搞工程僧多粥少,市场竞争激烈,工程利润薄,自己拿钱垫资,拿高利贷给工人发工资,甲方工程款拖的时间久了,自己的利润就跟着利息跑了,10个项目基本上就得赔2个。”
有些人说刘德兵傻,讨要劳务费太软弱,劝他采取些强硬措施,通过罢工、上访或媒体曝光等方式给对方施加压力。可刘德兵不造成这样做,他始终认为合法、合情、合理、和谐处理欠账问题,是最好的办法。
正因为他宽容大度、善解人意,宁愿自己多着点急,受点经济损失,主动帮助业主或发包方分担农民工工资,也不让工人闹事,所以,他无论和哪个建筑单位合作都很融洽,公司没有发生一例因拖欠工资工人上访、堵门、堵路事件,为河南建筑施工企业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