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阳之窗 > 豫风楚韵 > 历史名人

孙叔敖

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xinyang.gov.cn 时间:2019-01-14 来源:淮滨县政府网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曾做过楚庄王令尹。令尹这个官职相当于宰相之类,楚国官名大多叫尹,如一县之长称县尹,管理手工作坊的官叫工尹,令尹职务最高,集经济、军事、政务大权于一身,权力仅次于国王。所以,后世习惯称孙叔敖为楚相。
  孙叔敖出生于今河南淮滨的期思镇,这个地方西周时期是小诸侯国蒋国的都城,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楚国的期思邑。荀子说:“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司马迁说:“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晋太康三年的地志记载:“孙叔敖本今期思城人”。
  孙叔敖并不姓孙,根据历史记载,孙叔敖叫蒍敖、蒍艾猎,属于楚国贵族中的蒍氏家族。究其祖先,原本出于楚国王室,是芈姓后人。孙叔敖虽然根在楚国王室,但他出生之后已经败落了,所以荀子、司马迁都说他是鄙人、处士,鄙人指乡野之人,处士是隐士的意思。年幼时,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在母亲的照料下长大。西汉贾谊、刘向的书中都记有孙叔敖母亲的故事。孙叔敖年幼时在野外碰上了双头蛇,他把蛇杀死并埋掉。回家后告诉母亲自己快要活不成了,母亲听了非常吃惊,忙问他双头蛇在哪里。孙叔敖说为了不再危害别人已经杀死埋掉。母亲对儿子的善良和勇敢非常赞同,因为那个时代传说双头蛇是不祥之物,谁见了都会发生灾难。为了鼓励儿子与人为善,坚强勇敢,她安慰儿子说:“请孩儿不要担忧,我听说凡是修善积德的人必定有好的报应。一心为他人,老天爷会报之以福,你怎么会死呢?”由此可见,孙叔敖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道德修养很高的伟大女性。正是因为有了伟大母亲,才造就千古受人景仰的清廉楚相。
  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孙叔敖年幼的时候善良、恭俭的美名就已远播乡里。年青的时候就成为地方官员中的佼佼者,他的能力和功绩最早体现在对家乡的水患治理上。《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记载孙叔敖在期思征发民工排除积水,又在雩娄兴办灌溉。说明孙叔敖曾在家乡担任过地方官员,并且在消除洪涝的治理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通过实践,创造了“期思陂”这种因势利导,分流减次,涝时能蓄,旱时能灌的先进水利工程。这种工程在雩娄得到了实践和应用。这种依地势高低,由多个小型水库串连而成,能实现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使当时的水利建设由单一的堵或疏上升到自流灌溉合理利用的新水平,达到了质的飞跃,推动了江淮之间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这是壮大当时楚国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孙叔敖最终被推荐到令尹这个高级领导职位的重要原因。
  极力推荐孙叔敖担任令尹职务的是楚国令尹虞丘子,也是一位胸怀坦荡,大仁大智的贤相。虞丘子封地虞丘廊就在期思城西南约20里许,他应该和孙叔敖是老乡。孙叔敖的功绩和能力让虞丘子非常佩服,他认为如果让孙叔敖来辅助楚国朝政,肯定会比自己强。于是就把孙叔敖推荐给楚庄王,坚持自己从令尹的位置上退下来。孙叔敖是否能够胜任令尹职务,楚庄王对他进行了考验。宣公十一年,楚庄王让孙叔敖到沂地筑城,沂大致在今河南正阳县境内。孙叔敖在筑城中使用量化管理的方法,不仅计算土方量,计算运土到城墙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工期,甚至连民工应带几天的干粮都计算的很清楚,30天就筑起了沂城,事实证明了孙叔敖的能耐,宣公十二年孙叔敖当上了楚国令尹。
  孙叔敖最大的历史功绩应该是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他在做令尹之前就领导修建了期思陂和雩娄灌溉工程,在淮河支流白露河、史灌河通过决河引水,顺势而下,充分利用废旧河道和两岸的湖沼洼地,做到涝时能蓄,旱时能灌。他做了令尹之后,又领导修建了沮漳河下游的水利工程。后人称这项工程为“云梦通渠”又称楚渠。此渠不但沟通了江汉之间的航运,也灌溉了两岸的农田。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孙叔敖修建的水利工程,大多都分布在江淮地区、淮河北岸的汝水、颍水青陂、驿马沟都是孙叔敖所修。《安徽通志》说:“寿州芍陂,在安丰城,一曰安丰塘,以水经芍亭积而为湖,故谓之芍陂,又谓之期思陂,与阳泉陂,大业陂并楚相孙叔敖所作”。孙叔敖觉得只有大力兴修水利,才能提升农业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实现长治久安。江淮地区是楚国,东抗吴越,北谋中原的战略要地。由于孙叔敖的治理,这个地区水利和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当时楚国东北部的重要粮仓和兵源地,为楚庄王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史记》说孙叔敖为相“上下和合”,《四月民令》说孙叔敖“作期思陂以攻冠”,《烈女传》说“昔孙叔敖之为令尹也,道不拾遗,门不闭户,而盗贼自息”。孙叔敖为相期间,楚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定,这与孙叔敖治水兴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分不开。
  孙叔敖当上令尹后很多人都来祝贺他,其中有位老者告诫他说:“地位高漠视百姓,百姓将离他而去。权力大擅权胡为,就会遭到君王的忌恨。俸禄高不知满足,就会贪得无厌,非常危险”。孙叔敖拜问老人怎么才能当个好官,老人说:“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也”。老人所说的这三个要求,在今天来看,也是对为官者的基本要求。孙叔敖善纳忠言,谨记忠告,以身作则,终于成为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清官好官,而倍受后世的崇仰和爱戴。他为相之后,奉职循理,勤政为国,衣著朴素,饮食简单。按照官位,他应该使用好车好马,但仍坚持使用一般运输车辆和小母马。史书记载他“冬羊裘,夏葛布,枯鱼之膳,栈车牝马,面有饥色”。《盐铁论·通有篇》说:“昔孙叔敖相楚,妻不衣帛,马不秣粟”孔子曰:“不可,太俭极下”。连孔子都觉得孙叔敖平时太过于节俭。孙叔敖贵为楚相却忧国忘私,两袖清风,快要病死了买棺椁的钱都没有,死后妻儿靠打柴维持生活,伶人优孟替孙叔敖打抱不平,扮孙叔敖讽谏庄王,说清官不能做,死了没钱买棺材,妻儿只能靠打柴生活,庄王听后很感动,就把寝丘封给了孙叔敖的儿子,留下了“优孟衣冠”的千古佳话。
  孙叔敖是一个坚持原则,敢说真话的人,虞丘子推荐他当了令尹,但虞丘子家人犯法他照抓不误,一次庄王觉得楚国是个大国,使用的蚁鼻钱太小,有失大国体面,便责令市场更换大钱,结果百姓适应不了大钱,市场大乱,怨言四起,孙叔敖根据市场实际,奏报庄王,在使用大钱同时仍用小钱。仅三天就解决了市场因换大钱引起的混乱。又有一次楚国民俗中坐低车,不利于战车的征用,庄王命令全国百姓立即改乘高车,结果民众不适应,有抵触。孙叔敖则主张不必强令民众改高车,而是号召官员和有身份的人带头乘坐高车,以此来移风易俗。很快就收到低车改高的效果。还有一次楚庄王坚持要攻打晋国,群臣都认为不适宜,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但庄王不听,放出狠话说:如果有人敢劝不出兵者,杀头!众臣都不敢劝,孙叔敖对大臣们说:“我听说害怕鞭打而不敢阻止父亲做不该做的事情,就不是孝子。害怕杀头而不敢阻君王做不该做的事情,就不是忠臣。”他找到楚庄王,并不直接提攻打晋国的事,而是说:“大王,我的后园有棵榆树,树上有只蝉,它高声鸣叫,要去饮食清露,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后边伸着脖子正准备捕食它。螳螂正准备捕食蝉的时候,却不知道它的身后有只黄雀伸着头正准备啄食螳螂。黄雀准备啄食螳螂的时候,却不知道树下有个小孩正拿弹弓着瞄准了黄雀。小孩正要用弹弓打黄雀的时候,却没留心脚前有个深坑,身后有个土窟洞。这些都是说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事后的危害。这种情况不光是昆虫或者一般百姓考虑不到,就是做了君王有时不全面考虑问题也会只顾眼前。大王如今只知道贪占晋国土地,却没想到要爱惜士卒生命,没想到战争带来的后果和祸患。”庄王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听从了孙叔敖的劝诫,决定不去伐晋了。孙叔敖冒着杀头的风险,巧妙地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劝说庄王醒悟,放弃了一场无谓战争,为百姓消除了一场战争灾难。
  孙叔敖任楚相期间励精图治,不但兴修水利而且整饬军队,修订完善楚国法律。《史记》说他“秋冬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民皆乐其生”。由于政通人和国力日渐强盛。楚庄王终于在公元前579年一举打败晋国而成为春秋霸主之一。汉延熹三年《孙叔敖庙碑记》说孙叔敖“专国权而不荣华,一旦可得百金,于没齿而无分铢之蓄,破玉玦不以宝财遗子孙”。孙叔敖一生生活俭朴,不居功,不贪财,司马迁将其列为中国循史第一人。
  (作者简介:尤新峰 淮滨县文广新局退休干部,淮河博物馆顾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