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阳之窗 > 豫风楚韵 > 民风民俗

行旅习俗

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xinyang.gov.cn 时间:2008-03-06 来源:
  豫南山高水曲,建国前大道不多,皆为羊肠小道、土路、木桥。乡村男子多着布鞋、草鞋或赤脚行路,天长日久,双脚磨练得皮坚肉厚,石子路上、荆棘丛中如履平地。妇女、老人远行时常骑毛驴,不便骑驴者坐抬杆或独轮车;沿淮一带搭乘河船。抬杆形制简单,通常是木杆上绑坐椅,由2人肩抬。其他代步工具多为贵族或官宦士绅们享用。1978年,固始县发现春秋战国时的贵族代步工具肩舆,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肩舆实物。结构类似近代的轿子,为4人所抬。除此而外,还有车、马等代步工具。清末以后,城镇中出现人力黄包车和自行车,达官显贵坐汽车。建国后,日常外出短途者步行,中途骑自行车,远途乘汽车、火车。近年来,城镇农村中不少人骑摩托车。
商城背马:为山区窑家烧炭的运输工具,木质“丫”形,高约1米,叉中间加一托木,两端用葛藤连续。用于劳作时,山民肩扛托木,左手扶柄,右手托“转头”(又名杵),担在右肩上,以分散力的均度。“转头”的作用既可作力的支点,又可作歇肩时的撑木,扛马者肩上再放上“垫肩”(布制),背马一次可运木柴200公斤,在密林陡崖中停歇。
商城脚马:铁制半圆形,并带有3个长约2公分的牙齿,大小与人的后脚跟相似。用时把脚马绑在草鞋或布鞋后跟底,哪怕是行走陡峭、泥泞之路,也万无一失。山区人民在担运贵重物资时常用。
  商城抬家: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山路多,羊肠小道行路难,过涧靠独木桥,渡河靠“石步子”,有“紧过石步,慢过桥”之说。富户、阔人出门以轿代步,县城有轿铺,轿夫的肩膀当着富人的大路。轿夫抬艺高,抬轿时内放碗水,尽管山路崎岖,碗内的水点滴不溢,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清廷指名要商城的“抬家”,轿夫刘士英抬过慈禧太后逃难,后回县把慈禧赐给的“黄马褂”挂在商城轿铺的墙上,从此,官府人等用轿一概雇用该轿铺的轿子。抗日战争时期,商城轿夫的足迹遍及豫、鄂、皖边区,当时国民党军政要员由商城至皖西、鄂东等地,都是雇乘商城轿铺的轿子。由于交通不便,境内生活必需品,靠劳动人民背扛肩挑,三四十里的山路,肩挑货物需走一日。胳腿脑对石嘴的山路,陡且滑,肩挑者“两步一喘”,“三步一笑”(换肩时咧嘴),艰难万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